新聞資訊

              助力“行走的力量”——這一場心靈破冰,不止溫暖了他們

              發布日期:2016/8/19 16:58:55發布:人眾人瀏覽次數:4114
              如果有一天陌生人的見面不用握手,而是擁抱……

              似乎年齡的成長,除了給我們增長了見聞、知識,可能從某種程度上也給我們建立了不會輕易被打破的框架。

              人們在安全區里學習成長、建立社交規矩,就如同陌生人見面的社交禮儀,從古至今都遵從著“內斂”原則。從幾千年前的拱手作揖禮到現代社會的握手禮,對于“陌生人”這三個字來講,在大多數人的意識里,保持基本里的禮貌和尊重就足以。在我們這個含蓄的國度里,擁抱這種方式,大概只會留給戀人、配偶、父母、兄弟姐妹、朋友。

              但行走君突然想問一個問題:就算是擁抱只留給自己親密的人,那,你有多久沒有好好擁抱過一個人?上一次跟父母、朋友、戀人擁抱,又是什么時候?

              我們對自己身邊的人的情感表達都在堅守那個“內斂”的準則,更不要說對陌生人。因為對陌生人擁抱的前提,首先是信任,而我們,都太會保護自己,早已進入了自己的社交和成長框架之中。

              什么時候開始,對于陌生人,我們只剩禮貌和客氣。如果有一天,陌生人見面方式不再是僵硬的握手,而是溫暖的擁抱,那結果會怎樣呢?

              2016行走的力量做了這個嘗試,就在今天行走大部隊的拓展活動上,我們在行走第六年,開啟了新的嘗試,先打破自己的框架,再跟大家一起,破除自己已有的邊界。

              誰說行走的力量只在行走,把心帶回家,找到和自己溝通的方法、促進身心健康這是我們做行走的一個初衷,但我們更大的愿景是希望更多人通過行走的力量受益,正確的表達情感,和外部環境溝通,讓大家的生活通過行走改善哪怕那么一點,這都是重要的意義。

              所以,我們做了嘗試。

              你見過的一群陌生人見面應該是什么樣?禮貌?寒暄?

              這是上午十點的行走拓展訓練現場,也是行走大部隊的志愿者們以及媒體朋友們第一次以一個整體相互認識。

              行走的力量


              按照每年的固定形式,媒體隊伍和志愿者隊伍通常都是分開的,但今年兩只隊伍完全融合在一起,在行走大部隊里,沒有具體的標簽,大家都是行者。于是完全陌生的兩撥人在簡單的“熱身”活動后,第一次接觸的場景是這樣的。

              行走的力量
              行走的力量
              行走的力量


              如果說第一次見面擁抱會有一點小尷尬,那后面的活動,就完全可以驗證,身體語言,也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溝通方式,擁抱,其實是人身體的本能需求,如果你愿意信任他人,你會收到超出想象的奇妙效果。

              在經歷了第一次擁抱后,大家徒步到一塊空地。專門負責拓展訓練的老師讓大家共同完成一個游戲。讓一波關閉了“視覺”感官的人和一波關閉了“聽覺”感官的人共同攜手走完一段路,如果最開始大家的心還沒有完全敞開,那么這個活動,讓大家相互間的信任開始建立。

              行走的力量
              行走的力量
              行走的力量
              行走的力量


              一個“看不見”和一個“聽不見”的人攜手通過重重障礙成功到達終點,這就是相互建立信任的第一步。而關于那個幫助你的人,用簡單的擁抱表達謝意是最直接而最有溫度的表達方式。所以有了活動結束后的以下場面。

              近50個人的相互擁抱,坤哥的擁抱最用力。

              行走的力量
              行走的力量


              “不管你們抱我的時候什么感覺,我抱住你們的時候很開心”坤哥說。

              擁抱的一刻也是心開出花的一刻。擁抱過后的分享,培訓師讓所有人給自己對面的人用手指擺出了一個人字。但是,在自己這個角度看,其實是一個入字。這個寓意是:我們應該先敞開自己的心扉,接納別人。學會換位思考,才能找到自己和環境相處方式最合適的平衡點。

              今天這一場心靈破冰,不止2016行者們收獲了溫暖。擁抱也是一種禪修,如果你愿意,從現在就可以練習。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南京人眾人教育發展有限公司 www.ng6666.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蘇ICP備16017774號
              微信
              客服
              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