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的生命-培訓師應急處理常識
發布日期:2019/4/18 11:20:26發布:人眾人瀏覽次數:5271
培訓師安全觀一:生命高于一切
在基地班越來越少的趨勢下,我們很多新老培訓師都缺乏多變不穩定的外訓安全經驗,知識和技能,包括處理能力,很多時候可能會無可是從和讓安全更加不可控。
很多的培訓師在帶班的時候會掉以輕心,輕視場地項目和酒店項目包括外訓徒步的安全隱患,殊不知,危險存在于一根倒在地上的PVC管或者徒步的路途中,也有可能存在于小西湖定向路上的一個小石頭,作為培訓師,作為培訓現場的安全生產第一負責人,我們要盡可能多的想的更加全面一些,同時積累在培訓場地的安全事故經驗,避免出現原因相同的事故。就像不論在做了多少次背摔之后,我依然會在每個學員準備倒下的時候跟學員說:夾緊手肘,保護隊員五指并攏頭向后仰,注視背摔的背。因為不知道那個“調皮”的學員會在你忘了說這句話的時候不小心把手肘打開,傷到保護的隊員,謹記安全就是拓展的生命。
培訓師安全觀二:打有準備之仗
無論是外訓還是酒店的培訓,我個人的習慣是哪怕多背東西,也不想再需要的時候找不到東西用,我清楚地記得在第一次跟靈山外訓的時候,雖然天氣預報氣溫并不低,但我還是在背包里裝了一件沖鋒衣帶了一條小的毛毯,雖說是為了自己晚上露營是睡得舒服一些,并且在徒步過程中露營裝備都在物資運輸車上的情況下,我也把這兩樣物品帶在身上,在夜間迷路的時候,能夠拿出多余的衣服和保暖毛毯給到學員,這個時候告訴他們我們故意這樣安排的來遮掩培訓師的失誤,學員的信任度也會要高一些。最終順利下山的時候即使已經多少知道事情真相但還一直感謝我。有備無患很重要,特別是我們以往認為可以帶或者沒必要帶的一些器械和藥品,舉例外訓中我們需要攜帶的抗過敏藥,速效救心丸,風油精等,包括可能會用到的手電筒和一捆安全繩,安全不僅僅是思考,還需要行動,不能只停留在嘴巴上,而是做到有準備。
培訓師安全觀三:處置流程很重要
凡是都有意外,意外出現之后,如何合理的處置,不給學員造成二次傷害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點,包括保險的申報流程。
這一點上建議培訓師每年安排一次急救培訓,最好能再設計一場事故演戲。讓所有同事都有相關的經驗去應對未知的事故。對于可能出現或者已經出現的安全事故做到百分之百的安全處理流程和環節,不斷學習和總結安全技能的重要性和經驗的分享,不至于培訓師無法準確的判斷安全事故的輕重緩急,或者顯示出培訓師的不專業。
培訓師安全技能篇:
一、急救的意義
如果說死亡和納稅是人生避免不了的兩件事,那么第三件事就是創傷——美國著名創傷專家瓦爾特
傷害發生后,什么時間最危險?第一個小時
傷害發生后,傷者在什么路程范圍內最危險?87.8的猝死發生在醫院外
急、危、重癥死于原發病小于10%
二:具體內容
一、日常輕微傷痛處理
1、蚊蟲叮咬
花露水花露油作為主體香料,配以酒精制成的一種香水類產品。花露水是一種夏令衛生用品,具有提神醒腦、去痱、止癢之功效。花露水的主要原料有酒精、香精、蒸餾水,并輔以少量螯合劑檸檬酸鈉、抗氧劑二叔丁基對甲酚等。
風油精是用薄荷腦、樟腦、桉油、丁香酚、水楊酸甲酯。風油精是藥準字濃縮型的藥材,可以少量口服,花露水是衛生用品嚴謹口服。
2、流鼻血
鼻出血時仰頭,非但止不住鼻血,反而會導致鼻血被吸入口腔和呼吸道。正確的做法是用手指捏住兩側鼻翼4~8分鐘,或用浸了冰水的棉球填塞鼻腔壓迫止血。如果這些方法仍不能止血,應立即去醫院就診
3、抽筋(肌肉痙攣)
抽筋:學名叫肌肉痙攣,是一種肌肉自發的強直性收縮。發生在小腿和腳趾的肌肉痙攣最常見,發作時疼痛難忍,尤其是半夜抽筋時往往把人痛醒,有好長時間不能止痛,且影響睡眠。腿抽筋是最常見的小腿肌肉痙攣,表現為小腿肌肉如腓腸肌突然變得很硬,疼痛難忍,可持續幾秒到數十秒鐘之久。
形成原因:①寒冷刺激②過度疲勞③骨質疏松④睡眠姿勢⑤身體缺鈣⑥肌肉收⑦出汗過多
解決方法:
腳抽筋:
1)、盡量把抽筋的腳用力繃直,不是向下,而是五個腳指向上,然后身體前傾,努力用雙手去拉伸抽筋腳的腳大拇指,腿不要打彎,否則不會起到效果。這樣用力拉,堅持一兩分鐘,抽筋的癥狀就會消失
2)、坐在抽筋人的對面,然后雙手拉在一起,用自己的腳對對方抽筋的腿的腳掌心相對,然后自己的腳用力地壓對方的腳指。讓對方抽筋的腿保持伸直,這樣也很快地減緩抽筋。
腿抽筋:抽筋的時候,也可以用沒有抽筋的腿單足立,然后把抽筋的腿往后彎過來,靠向大腿處,接著用雙手伸到身體后面,抓住抽筋那條腿的足部,用力往上拉,這樣,也能很快地緩解抽筋的癥狀
4、中暑:
中暑(heatstroke)是指在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機體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的癥狀的總稱。
輕癥中暑 :輕癥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癥狀加重外,出現面色潮紅、大量出汗、脈搏快速等表現,體溫升高至38.5℃以上。
中暑先兆 :出現頭昏、頭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癥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
重癥中暑 :可分為熱射病、熱痙攣和熱衰竭三型,也可出現混合型。
1) 熱射病:亦稱中暑性高熱,其特點是在高溫環境中突然發病,體溫高達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繼之無汗,可伴有皮膚干熱及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等。
2) 熱痙攣 :主要表現為明顯的肌痙攣,伴有收縮痛。好發于活動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腸肌為著。常呈對稱性。時而發作,時而緩解。患者意識清,體溫一般正常
3) 熱衰竭:起病迅速,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昏、頭痛、多汗、口渴、惡心、嘔吐,繼而皮膚濕冷、血壓下降、心律紊亂、輕度脫水,體溫稍高或正常。
處理措施:
1)搬移:迅速將患者抬到通風、陰涼、甘爽的地方,使其平臥并解開衣扣,松開或脫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濕透應更換衣服。
2)降溫:患者頭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50%酒精、冰水或冷水進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電扇吹風,加速散熱。有條件的也可用降溫毯 給予降溫。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體溫,當體溫降至38攝氏度以下時,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強降溫措施。
3)補水:患者仍有意識時,可給一些清涼飲料,在補充水分時,可加入少量鹽或小蘇打水。但千萬不可急于補充大量水分,否則,會引 起嘔吐、腹痛、惡心等癥狀。
4)促醒:若已失去知覺,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蘇醒。若呼吸停止,應立即實施人工呼吸。
預防措施:
1、出行躲避烈日,夏日出門記得要備好防曬用具,10點至16點時在烈日下,這個時間段的陽光最強烈,發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時的10倍!
2、別等口渴了才喝水
二、嚴重情況應急處理辦法及救助物品使用
蛇蟲咬傷
蜂蜇傷
夏秋季節外出野游,如被蜂蜇傷,不要以為沒有什么。應引起重視,有時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假如蜂毒進入血管,會發生過敏性休克,導致死亡。
急救措施:
1.被蜂蜇傷后,其毒針會留在皮膚內,必須用消毒針將叮在肉內的斷刺剔出,然后用力掐住被蜇傷的部分,用嘴反復吸吮,以吸出毒素。如果身邊暫時沒有藥物,可用肥皂水充分洗患處,然后再涂些食醋或檸檬。
2.萬一發生休克,在通知急救中心或去醫院的途中,要注意保持呼吸暢通,并進行人工呼吸、心臟按摩等急救處理。
注意事項:
1.被毒蜂蜇傷后,往患處涂氨水基本無效,在毒蟲中,惟有黃蜂與眾不同,其毒素為堿性,因為蜂毒的組織胺用氨水是中和不了的,因此在拔出毒刺后,用碘酒、酒精消毒傷口。可以吃點抗過敏藥。
2.被蜜蜂蜇傷后,也要先剔出斷刺。在處置上與黃蜂不同的是,可在傷口涂些氨水、小蘇打水或肥皂水來中和毒素。
蜈蚣咬傷
蜈蚣屬于多足綱,第一對腳呈鉤狀,銳利,鉤端有毒腺口,一般稱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傷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順腭牙的毒腺口注人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
臨床表現:
小蜈蚣咬傷,僅在局部發生紅腫、疼痛,熱帶型大蜈蚣咬傷,可致淋巴管炎和組織壞死,有時整個肢體出現紫癲。有的可見頭痛、發熱、眩暈、惡心、嘔吐,甚至膻語、抽搐、昏迷等全身癥狀。
應急處理 :
蜈蚣咬傷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傷口,局部應用冷濕敷傷口,亦可用魚腥草、蒲公英搗爛外敷。有全身癥狀者要速到醫院治療。
蝎子咬傷
蝎子屬蜘蛛綱,蝎子螫刺人時,由毒腺分泌毒液進人人體,迅速引起一系列中毒反應。
應急處理 :
蝎子的毒呈酸性,可以用堿性肥皂水(別用香皂)、蘇打水、3%氨水涂在傷口處,如果有蛇藥的話。用溫開水化開抹在傷口上,沒藥也可用泡開的冷茶葉(堿性)敷上。在傷肢上端2~3厘米處,用布帶扎緊,每15分鐘放松1~2分鐘,傷口周圍可用冰敷,切開傷處皮膚,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并選用高錳酸鉀液、石灰水沖洗傷口。癥狀較重者應到醫院治療
蛇咬傷
一般如果是毒蛇咬傷的傷口上有兩個大而深的印牙痕,一般牙痕是“單數”的則為無毒的蛇,而是“雙數”的則是毒蛇咬傷。而被毒蛇咬傷則幾乎無疼痛感而會感覺有麻木感,屬于毒蛇所咬傷的而傷口。有些較為惡毒性的蛇一般在6-48小時內可能會導致人死亡。所之,只感覺到傷口有疼痛感還帶有腫脹,這一般屬于沒有毒的蛇所咬傷。
A、被毒蛇咬傷后,不要慌張、不要跑動,以免毒液快速流向全身;
B、立即用鞋帶、褲帶、手帕、繩子等綁扎傷口近心端,即上端,以阻斷毒素向上擴散。
手指被咬傷,可扎在指根。手掌或前臂被咬傷,可扎在肘關節以上。
足趾咬傷扎在趾根部。足或小腿咬傷扎在膝關節下。大腿被咬傷,可扎在大腿根部。一般綁扎部位距傷口5~l0cm處。
綁扎的目的在于阻斷毒液經靜脈、淋巴管回流,而不妨礙動脈血的供應,與止血的目的不同,因此綁扎不要太緊,只達到阻斷靜脈回流即可,每隔20~30分鐘左右放松1次,每次放松l~2分鐘,以免影響血液循環引起肢體壞死。待急救處理結束,或服藥半小時后取下綁扎帶。若無條件進一步處理,則急轉院治療,否則應行清創排毒。
心肺復蘇術
1、先要判斷患者意識。大聲地呼叫他,或者搖搖他,看是否有反應。湊近他的鼻子、嘴邊,感受是否有呼吸。摸摸他的頸動脈,看是否有搏動,切忌不可同時觸摸兩側頸動脈,容易發生危險。
2、開放氣道。將患者置于平躺的仰臥位,昏迷的人常常會因舌后墜而造成起到氣道堵塞,這時施救人員要跪在患者身體的一側,一手按住其額頭向下壓,另一手托起其下巴向上抬,標準是下頜與耳垂的連線垂直于地平線,這樣就說明氣道已經被打開。
3、人工呼吸。如患者無呼吸,立即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兩次,然后摸頸動脈,如果能感覺到搏動,那么僅作人工呼吸即可。
方法:最好能找一塊干凈的紗布或手巾,該在患者的口部,防止細菌感染。施救者一手捏住患者鼻子,大口吸氣,屏住,迅速俯身,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快速將氣體吹入。與此同時,施救者的眼睛需觀察患者的胸廓是否因氣體的灌入而擴張,氣吹完后,松開捏著鼻子的手,讓氣體呼出,這樣就是完成了一次呼吸過程。每分鐘平均完成12次人工呼吸。
4、胸外心臟按壓。如果患者一開始就已經沒有脈搏,或者人工呼吸進行一分鐘后還是沒有觸及,則需進行胸外心臟按壓。
方法:施救者先要找到按壓的部位。沿著最下緣的兩側肋骨從下往身體中間摸到交接點,叫劍突,以劍突為點向上在胸骨上定出兩橫指的位置,也就是胸骨的中下三分之一交界線處,這里就是實施點。施救者以一手疊放于另一手手背,十指交叉,將掌根部置于剛才找到的位置,依靠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壓,胸骨的下陷距離約為4-5厘米,雙手臂必須伸直,不能彎曲,壓下后迅速抬起,頻率控制在每分鐘80-100次
注意事項:必須控制力道,不可太過用勁,因為力道太大容易引起肋骨骨折,從而造成肋骨刺破心肺肝脾等重要臟器。
5、單人施救和雙人施救的比例。單人施救時,每做15次人工呼吸,就做兩次胸外心臟按壓;雙人施救,則是每做10次人工呼吸,就做兩次胸外心臟按壓。
停止心肺復蘇的指證。在施救的同時也要時刻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觸摸患者的手足,若溫度有所回升,則進一步觸摸頸動脈,發現有搏動即可停止心肺復蘇,盡快把患者送往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治療。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